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 ——李采白老师专访-j9九游会登录入口

文稿撰写: 发布者:赵胜楠发布时间:2019-07-31浏览次数:88

苏大绵延120载,培育了无数各行各业的学者精英,他们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,在这些学子的背后,有着一群为学生默默无闻,无私奉献的教师,他们尽有一尺讲台,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世界的各个角落。在苏州大学120周年之际,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以“忆往昔故事、看今朝成就、展未来蓝图”为宗旨,组织了一次退休教师采访活动。艺术学院学生新闻中心的同学们响应号召,组成了采访团,走入苏大退休老教师的生活中,了解老师们背后的故事。

20197月,艺术学院新闻中心的同学们对李采白老师进行了专访,在李老师的交流中,组员们对“美”亦有了的认识。

李老师1982年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工艺美术系,毕业留校至今。如今是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。老师工作期间专注于中国画创作,作品有《胜似春光》、《春艳》、《花弄影》等,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,为教育界、艺术界所重视。创作的作品具有清新淡泊、意境高雅之风格,多幅中国画作品在美国、英国、日本、台湾、香港等地展出并被收藏。

采访中,李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教学背景,同时让我们欣赏了当时出版的书籍。在教育方面,李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: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努力的力量不足呢?主要是生活条件的改善。当代人不愁吃不愁穿,导致大学生没有为了生存而努力的危机感。过去的大家,能成家的,民国时期到当今社会,在国画方面真正成为大家的就两个人,一个是齐白石,一个是吴昌硕。从前的他们是真正靠卖画吃饭的,所以只能拼命的画画获得收入,养活家人。如果肚子都填不抱,何谈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?因此老师提出,学习一定要有方向性。先学会自我定位,定位的准确性影响着就业的成功率。所以学习要有扎实的基本功,而基本功是靠日积月累的练习。  

  

  

随后,李老师跟我们聊起他的经历,在他九七年赴美曼哈顿学习的时候,当时的美国是车水马龙、花花世界,而中国还很贫穷。而后两千年,中国开始慢慢发展起来,知识产权逐渐跟上步伐,科技进步,中国快马加鞭地开始从各方面领先。中国革命促使美术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从时代的要求来看,近代中国画虽受到压制和排斥,但在广泛吸收、借鉴传统中国画及多方面艺术影响的同时,它依然按照自身的艺术规律有生命的发展着。他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,中国的发展壮大需要我们这股年轻的力量,同样的,艺术的延续也是如此。

最后,李老师在专业学习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,也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、新希望。人类的成长是一个学习的过程,艺术的探索也是如此。有时候我们不理解一些作品,是因为看不懂,所以不知道它的美。创作一定要对比,所谓“货比三家”,审美才会提高,因此,要经常走出去,丰富阅历。学艺术,最重要的是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因为最好的老师就是大自然,是社会,他们远比书本上丰富的多。

  

  

教子教女,辛勤半辈。满头白发,甘乳一生。李老师奉献了大半辈来教导养育学生,是多少学子的明灯,我们必谨遵教诲,传承延续。

  

艺术学院新闻中心

2019731

 

网站地图